English

中国业余登山怎么了

2000-06-01 来源:生活时报 新华社记者 多吉占堆 薛文献 我有话说

5月初,来自广东、北京的两支业余登山队相继在青海玉珠峰遇险,5人遇难,1人冻伤;紧接着,黑龙江人阎庚华冒着恶劣的天气登上珠穆朗玛峰,在下撤途中遇难。

业余登山队接连遇险,使得有关部门相继做出决定,关闭玉珠峰,攀登珠峰的中国大学生联合登山队停止攀登行动。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决定,使得关心登山运动的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业余登山运动究竟怎么了?

中国业余登山运动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过去几年间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中国业余登山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深圳万科公司山岳协会会员王石说,目前全国一些主要城市都建立了业余登山组织,活动开展得较好的有北京、成都、昆明、深圳等地。山岳协会成立两年多来已有200多名会员,每年都组织20次左右的登山活动和基础训练。

业余登山活动最初出现在高校。1996年,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次洛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国内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在校学生。两年后,北大登山队成功登上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创造了国内业余登山队最好成绩。之后,社会各界的业余登山运动蓬勃开展,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成份也越来越广。

随着登山次数和人员的增加,登山事故也在上升。今年春季,国内至少有7支业余队伍同期进山,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而今年几座山峰的气候异常,暴风雪天气比往年多。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的山难登,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高登义谈到青海遇险的两支登山队时说,缺乏必需的设备、基本的登山知识和必要的气象指导,可能是他们遇险的主要原因。而对阎庚华冒着狂风大作、飞雪弥漫的恶劣天气登顶,在大本营的一位登山家说,即使是专业登山者也是绝对不会在这样的天气下上去的。不顾气候条件、执意登顶是一个成熟的登山者绝不应该犯的错误。

中国的业余登山运动还刚刚起步,登山者的素质和实力参差不齐,管理方面也有漏洞。谈到素质,综合起来就是部分登山者的登山理论素养不够,不能正确认识登山的意义,一味追求登高山,登顶峰,忽视了自身的实力和登山的客观规律。他们的心理状态不稳,往往把登山看得很简单,急于求成。有的不走正常的审批程序,甚至采取偷登等不恰当的手段;有的准备不足,对山区地形、路线、气候等重要信息缺乏系统的了解;有的缺乏必需的技术、生活、通讯等装备的保障。

其次是实力。业余登山者自身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像专业队员那样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山区活动的机会也少,因此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体能比专业登山队要差得多。此外,队伍的组织不够严密,人员构成不尽合理,缺乏默契的配合。

几起事故后,社会舆论对业余登山的管理提出了质疑。管理上的问题,一是审批上没有严格按《国内登山管理办法》来执行,照顾的多,严格要求的少,致使一些不具备登山资格或基本条件的队伍进山;二是对山区的控制能力不强,对未经申报、擅自进山活动者,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

当然,登山就是登山,成功与失败、生与死近在咫尺,实力再强,经验再丰富,准备再充分,都不可能彻底杜绝死亡。中国登山运动还是要发展,不能因为一些事故的发生,就否定登山运动本身。勇敢的登山者也不会就此停下奋斗的脚步。只是每个登山者必须清楚,既然要登山,就要对自己的归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